查看原文
其他

苏轼与日照丨苏轼的密州里有奇秀的日照山川

日照日报 2023-12-12

苏轼的密州里有奇秀的日照山川


一个顶流文学家,和一个农民,能有什么联系?比如小时候的我和苏轼,我不认得他,他更不认得我,八竿子打不着啊。

可我们之间终要发生一点联系。

初中时,第一次听说一句诗,“至今东武遗风在,十万人家尽读书”,描写诸城当年读书风气之盛,据说是苏轼弟弟苏辙写的。当时我一片耍心,不爱读书,寡陋无知,不知苏轼多厉害,一股骄傲感却盲目而生,是那种作为诸城人的骄傲。

高中时,这句诗出现频率就高了,班主任讲,校长讲,演讲比赛同学们讲,标语横幅上也是,于是就知道了密州和苏轼知密州的故事。

北宋的密州是个地级市,涵盖当今的诸城、高密、胶州、黄岛、安丘、莒县及日照全境,治所在诸城。

苏轼从杭州来。相比人间天堂,密州偏僻荒凉。但苏轼不在乎,他是向朝廷打报告要求来的,为了离苏辙近一点。人家这哥俩,不愧是亲兄弟,感情堪比桃花潭水深千尺。

不承想,偏僻荒凉的密州,成就了文豪苏轼—— 短短两年,他创作诗歌126首、词18首、文59篇,共计203篇,平均每3天就有一篇作品问世(离开密州后,他又写下了有关密州的作品27篇,累计230篇)。这两年,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、成熟期和辉煌期。

“明月几时有”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“十年生死两茫茫”,这些妇孺皆知的金句,都是苏轼在密州写的。三首词一面世,就分别成为中秋词、出猎词、悼亡词的扛鼎之作,千年来无出其右者,被誉为“密州三曲”。

光芒四射的苏轼,也成就了密州,一时唱对应和,雅士云集,偏荒之地自此在文学史上傲然屹立—— 苏轼和密州,其实是相互成就。

可是不论密州怎样盛名,它都逃不过滚滚的历史洪流——洪武二年,密州撤销,州域四分五裂,“密州”作为行政单元骤然消失在明朝喧腾的尘烟里。

往事越千年。如今,密州故地分属潍坊、青岛、日照、临沂四个地市。可是,真正不忘密州、把密州藏在心里挂在嘴上落实到行动上的,似乎只有诸城。

诸城是密州的治所,是密州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苏轼日常活动和作品中记录咏叹反映的人、事物,大多也在诸城。“密州”带给诸城的华彩,千年来一直浸润在诸城人基因里,“密州”在诸城比比皆是:道路、桥梁、学校、小区、酒、茶、点心,甚至烧肉和辣丝子,名字前都骄傲地冠以“密州”二字。诸城人期望用相对恒久的事物和辛勤创造的劳动财富,来纪念和传承辉煌的密州。

但密州地域宽广,不只有诸城。其他属地的今人淡忘家乡也属“密州”,这要怪苏轼,怪他密州任期太短,1074年底至1076年底,短短两年,他来不及走遍密州的每一寸土地,来不及书写密州的每一处风物。

可是,密州的苏轼,正逢创作井喷期,才思泉涌,摁都摁不住。他又不是宅男,他爱酒好肉、喜游览、擅交际,是集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、旅游探险家、公务员于一体的复合型人物。他精力旺盛,灭蝗抗旱等公务间隙,见缝插针地视察游览了诸城附近许多好看好玩的景物,比如日照的马耳山和九仙山,苏轼就曾数次光顾,留下了岁月风沙掩埋不掉的痕迹。

沈凤国 摄

马耳山是诸城和五莲的分界山,主峰二石并立,状如马耳,近看雄奇,远望调皮,苏轼畅游多次,离任前思绪万千,寄情马耳九仙山,写下《江城子·前瞻马耳九仙山》:




前瞻马耳九仙山。碧连天。晚云间。城上高台,真个是超然。莫使匆匆云雨散,今夜里,月婵娟。

小溪鸥鹭静联拳。去翩翩。点轻烟。人事凄凉,回首便他年。莫忘使君歌笑处,垂柳下,矮槐前。

在《雪后书北台壁》中,苏轼也不忘赞马耳山:





黄昏犹作雨纤纤,夜静无风势转严。

但觉衾裯如泼水,不知庭院已堆盐。

五更晓色来书幌,半夜寒声落画檐。

试扫北台看马耳,未随埋没有双尖。


大文豪的笔下
既有春夏的马耳山
芳草绿树碧连天
也有冬雪初霁的马耳山
漫山披雪,只露双尖
苏轼尤爱九仙山,留下了更多足迹
周邠寄来雁荡山图,他便不由自主拿九仙山相比,作诗《次韵周邠〈寄雁荡山图〉二首》回赠(其一):




指点先凭采药翁,丹青化出大槐宫。

眼明小阁浮烟翠,齿冷新诗嚼雪风。

二华行观雄陕右,九仙今已压京东。

(将赴河中,密迩太华,九仙在东武,奇秀不灭雁荡也。)

此生的有寻山分,已觉温台落手中。

九仙山山势峭拔,怪石突兀,形态各具,惟妙惟肖,潭泉间洞池,景观密而集。不知苏轼几度登临有多爱,才会发出“奇秀不减雁荡”的总结和感慨。这是迄今为止对九仙山的最精准描述和最高赞誉。

九仙山五莲山相牵处的千年古村丁家楼子,群山环抱,向阳而居,游人无数。人们纷至沓来,不纯粹看山看水看景致,更多是因为《金瓶梅》和《续金瓶梅》的故事,揣着一肚子好奇,来瞻仰丁惟宁和丁耀亢留下的点滴踪迹。

可是多数人跟我一样,不明白丁惟宁当初为什么选择这里?明明是群山环绕巨石林立,为什么村庄却叫“楼”字?

这一切,因苏轼!

密州的苏轼,三十七八的年纪,虽然仕途兜兜转转不顺利,但还未遭受“乌台诗案”的铁锤打击,骨子里浪漫的文人气质,比如一时兴起想与文友们举杯邀明月,就立马在密州城里修葺了超然台。对九仙山他显然不是登临一次爱了一天,题字石刻还不能尽情达意,非要搞点纪念性建筑。建什么好呢?自古楼、台、亭、阁最合文人气质。城里已筑台,山中宜造楼。于是白鹤楼赫然矗立,晨观云海日出最佳处,夜吟咏赏月最无敌。通才苏轼,大笔一挥,“白鹤楼”三字永留其踪。一时间,天下文人雅士慕名而集。

四百多年后,丁惟宁追慕苏轼,奔白鹤楼而去,举家迁至此处,渐渐成为村子。丁氏慕楼而居,村庄就叫“丁家楼”,这种村名当地人习惯后坠“子”,故称“丁家楼子”。

只可惜,1668年郯城8.5级地震,整个鲁南夷为平地,白鹤楼轰然震碎,只余“白鹤楼”仨字,因白鹤楼而有晚白鹤楼五百年的丁公石祠却完好无损,这也算是苏轼间接留给日照的财富。

密州的苏轼,还不叫东坡,未躬耕于垄亩,也未专注研究猪肉怎么吃,彼时他还是一个心里有热眼里有光渴望大展宏图的年轻干部,他笔下的世情风俗活泼有趣,他眼里的山川景物壮美风致,那是他自己的食粮,也是留给后人的财富。

苏轼像一颗耀眼的流星,倏忽划过北宋的夜空,一不小心照亮了寂寥的密州;寂寥的密州迤逦数百年,因苏轼一支妙笔声动九天,璀璨过后淹没在历史的尘烟;苏轼密州里奇秀的日照山川,跨越了千年万年,依然屹立于黄海岸边的丽日长天。
来源:日照日报作者:王老四编辑:丁晓丽审校:许芮责编:王宗敏

推荐阅读

日照市各区县、功能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周工作(10月7日—10月15日)

日照首次!市委书记市长督战,18位主要负责人现场比拼!

2人被查!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通报

近期热门视频

更多精彩视频

尽在“日照日报视频号”

欢迎关注


觉得好看,请点这里↓↓↓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